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经典」缅怀丨詹鸿昌:单纯而质朴的乡土守望者(100张)

詹建俊费正韦启美 020艺术观察 2021-06-30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詹鸿昌(1937-2020.3.9)

编者按惊悉同济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詹鸿昌先生于2020年3月9日晨时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詹鸿昌先生1937年出生于泰国曼谷,原籍广东饶平。1952年回国,在汕头读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就读吴作人的研究生。1964年到湖南工作,1986年赴法国巴黎"吕霞光夫妇画室"进修学习半年,1987年初在欧洲八国考察西方美术博物馆和画廊。1991年调上海同济大学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油画学会主任。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从西方现代主义和我国古代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道路。谨以此推文以示对詹鸿昌先生的敬意和纪念。


詹鸿昌夫妇与靳尚谊(右)在一起


质朴而单纯的艺术之路
文/詹建俊

詹鸿昌是个十分质朴的人。从艺五十多年来,他由一个清瘦腼腆不多言语、苍白的南国少年赴京求学,到如今虽面颊红润,但双鬓与唇须均已染白,已年过古稀。

时日久远,我与他却一直有不间断的联系与友情。毕业后他先留吴作人画室当研究生,后分配至湖南工作,后又调至上海。


詹鸿昌(中)在中央美术学院留影


在中央美院期间,我虽没有直接教过他,但后来他常向我求教,我也十分愿意欣赏他那些质朴无华、恬静、平和的画作。他的画像他的人一样,朴实而重感觉,其中没有娴熟或惊人的技巧,情感质朴深沉,有一种自然的发自心底的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就是这种涓涓流淌的诚挚,隽永的乡土之情深深地打动着我。

他画中的景物都很单纯、平淡无奇。他画的人有点苯掘木纳,动作平板和缓,画面很安静,阳光也不明媚灿烂,但由于画者真切,所以观者也就接受了,并使人产生温暖与纯净的感觉。我想这也就是艺术的真谛。

如今他仍怀念思想着年青时代到过的那些草原、牧场、山林、小溪和洞庭湖畔的草屋与长堤,从不厌倦。


詹鸿昌夫妇等与詹建俊(右二)在一起


古人说:“艺由心生”确实如此。多少年来,他一直用画笔充满深情地描绘着长久存在于他心中的那些乡土人情,而在那些描绘中他以自己对油画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情感表现的需要,在西方现代艺术和我国古代艺术与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共鸣,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形成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与道路,一条能够表现他内心的爱好与情感的单纯而质朴的艺术之路。
2010年9月


詹鸿昌一家


固执的韵昧
文/费正

1957年我和詹鸿昌作为普通高中生一起考入美院油画系。另有六名附中首届毕业生同期进入我班。全班九名同学中詹鸿昌个性最强,行为果断。他作画简练,下笔肯定。我至今仍能忆起他入学后的第一张素描,那是画的古希腊雕刻头像,一张铅笔画竟然画得一团浓黑。石膏头像的质地比石头还坚硬,如果这个头像坠落下来定会把地面砸个深坑!为此引得高年级同学纷纷前来围观这幅独特的素描。最后在作业小结时,韦启美老师特地选出,给予好评。


詹鸿昌


他另一幅让我永生不忘的作品就是毕业创作的小稿。下乡深入生活时,詹鸿昌去了内蒙的锡林格勒盟。他画了三个牧民干部并排骑着马,中间是一个女青年。三人组成一个整体行走在大草原上。只有三、四十几公分大小的稿子,他却画了很长时间。一遍又一遍,一张接一张,最后画稿终于成熟了,变得炉火纯青。人物、马、草原、小河及河边的泥土,还有仅占画面五分之一的天空。构图与色彩富有节奏感,质地厚重,整体感强。这幅凝固着对大草原深厚、执著的爱的画,长期萦绕在我心中。看了这幅小稿,我也能掂出未来放大稿的分量。(此画完成后,董希文先生曾为它取名为《开会去》。)

简练、厚重、结实、整体是贯穿詹鸿昌作品的主要特征,他的个性又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韵味。我想,这也应该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吧。


詹鸿昌在讲学


美院毕业后,我们同时获幸留校。他成为第一工作室吴作人先生的研究生,画风倾向欧洲古典传统绘画。我作为第三工作室董希文先生的研究生,画风略有表现色彩。两年的研究生生涯,几乎是我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对生活和艺术都充满了信心。我们曾约了版画系同届研究生郑爽,三人经常在课余骑着自行车,没有目标地在北京的槐荫路上转悠,向千年古都抒发舒畅的心情,这真是一段意气风发的年华!


詹鸿昌(前排左三)在湖南工作时的留影


六十年代初期,社会环境出现了短暂的宽松,我们工作室有几个同学开始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发生了兴趣。课后常到图书馆去翻阅相关的画册,翻拍参考资料。现代绘画作为一个话题不断被谈起。詹鸿昌居然成为了我们工作室这个小圈子的同伙,他对现代绘画也产生了兴趣!他开始用一种更开阔的眼界来看待艺术。那时我们确实有一种寻找自我解放和艺术个性自由的理想,那些突破传统有所创新的画家塞尚、梵高、马蒂斯、毕加索、莫迪尼阿尼,以及受毕加索影响的意大利画家古图索等成为我们关注的画家。詹鸿昌热情地参与了我们的活动。


詹鸿昌在域外访学


三十年后,我去拜访当年主持第一工作室的教授艾中信先生。他见我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工作室出了一个叛徒,他就是詹鸿昌!”我从他的表情来看,此话并无贬意。当年詹鸿昌和我们干的这些“勾当”,艾先生都看在眼里,而作为系主任的他并没有对我们有丝毫指责。只是“文革”时系里集体署名的大字报上,出现过对我们的批判,那时我们都已离开了美院。


詹鸿昌夫妇在国外采风


我和詹鸿昌总是有缘共事。1986年我们被公派到法国考察半年有余,后来又去了周边八个国家,目的就是参观各个城市的博物馆和画廊,看欧洲各历史时期及各流派的油画原作。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这真是一个迟来的机遇,一个把艺术视为生命的人,这段经历是刻骨铭心的


詹鸿昌在工作室


国外的城市我们都不熟悉,语高不通,特别是公交路线不了解。我们只好拿着地图按图索骥,去寻找一个个博物馆、美术馆。詹鸿昌的体力强,我跟着他不停地行走。居然在路边的小教堂找到了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一个不起眼的教堂中隐藏着乔托的壁画;在梵蒂冈大教堂旁边,又找到了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还在维也纳的一个金色小博物馆的地下室看到了奥地利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的壁画《贝多芬饰带——人间·地狱·天堂》,我们走遍了欧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此次考察除俄罗斯巡回画派外(当时特列怡柯夫美术馆没有开放),几乎把西方美术史中的大部分作品读遍了。


詹鸿昌(右三)与他的学生


我借此文简要地回顾了曾经的岁月。詹鸿昌在湖南漫长的时光,我不十分了解,不知道他是如何度过那个荒诞的年代。但我没有看到他画过违背自己的追求,而屈服于当时司空见惯的强势意识形态的画,他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糅进任何杂质。


詹鸿昌


我真是有感于他那顽强的固执!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看到他参加“半截子画展”的一批作品,其中有《过独木桥》、《石岭黄昏》、《夜半》、《开荒地》等。看了这螳画,我觉得他的风格已发生了变化,似乎也有了现代主义的倾向。六十年代我们曾经历了短暂的现代主义洗礼,经过二十多年的咀嚼后,他终于产生了自己的新作品。但风格的变化并没有带来气质的改变,他仍然简练、厚晕、结实、整体,画风平实,耐看。

和这位学友多年的相处,让我感到他是一个可永远信赖,又多少有些固执的朋友。
2010年7月


詹鸿昌工作室


读詹鸿昌的画
文/韦启美

每在展览会上见到詹鸿昌同志的画,我都驻足品味一番,不仅是由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过而自然地引起我的关心,主要是由于他的作品质朴的画风激起我欣赏的愿望,而质朴的绘画意趣恰是我的画中缺少的。因此,我乐意欣赏他的画,不是艺术上的认同,而是希望从他作品的质朴之美中得到一点启发,使我在创作中欠缺的东西在欣赏中得到补偿。


詹鸿昌


读他的画可以感到他的每幅画经过匠心经营,但绝无做作和匠气,不以文胜质,更不以文害质,他只是恳切写来,情感自在其中,也自然显出了作者本色。读他的画如与作者在溪边晤对,如同登竹楼对饮,如品酽茶,如嚼槟榔,如啖凉薯,如沐山风,对我来说还引起对四十多年前四年湘西生活的回忆。面对他的画自然感到情感交流,摒去俗套,尽脱繁言,他的艺术语言朴实简练,不会感到玄奥不知所云,又其达意植根于修辞,不会感到张口直见咽喉。其色彩沉着苍郁,但绝不沉闷,其用笔宁拙毋巧,但绝不板滞。质朴的画风是油画中难得的素质,难在其人非有质朴的品格。就难以生发出追求质朴的胆识,也就不可能取得质朴的画风。


詹鸿昌夫妇


詹鸿昌同志正是画如如其人,人品即画品。有了质朴的品格,复有艺术上对质朴意味的追求,又必须其才足当之,其功力足以驭之,方可造就就作品中有审美价值的质朴风格。早在“第一界全国青年美展”上看到他的作品,我就感到他在摆脱艺术上教条主义束缚已走在前面,画中已明显地呈现出个人特色。画中质朴味的显现要求画家掌握适应其情感表现的火候,过则窘于枯涩,或流丁霸悍,而不足则不免气促而欠力度,因浮泛而无韵味。自1980年以来,他就为创造自已的个人风格而不断探索艺术处理上最恰当的度数。


詹鸿昌在海边写生


在他的表现技巧中可以看到高更的影响。高更从表现塔希尼人的生活进而探索人的本体意义,詹鸿昌是红表现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揭示生活本身的诗意;高更沉浸剑一个陌生的世界体现了画家从他沉沦丁其中的现实世界的逃遁,而詹深入到一个新的生活领域则是他热爱现实生活的感情的拓展。高更的画上喷发着为创造新的油画语言而艰苦探求的精神气息,詹的探索却显出更多的抒发自如的创造心态,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詹鸿昌已稳健地迈上自已选择的艺术道路,还有更长更宽的道路待他去跋涉。我看到他在向西方油画借鉴的同时,也注意从我国的传统美术和民间绘画中吸取营养。他从法国考察进修归来,又奔向丝绸之路。难道不可以因此而预期他的艺术必然有新的发展。


《牧人与太阳》(詹鸿昌、陈行合作)


他与陈行合作的壁画《牧人与太阳》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牌奖是当之无愧的,我虽赞赏,但既有此定沦。就无须赘言了。
1989年1月14日

詹鸿昌部分写生留影







 
詹鸿昌作品·人物风情篇

东北老汗

自画像

男人体

人体

女孩

过草原

蒙古包内

小学生‍

蒙族女教师

女大学生

少先队员

苗家母子

湘妹

苗姐

农民老兄

平江农友

老叔

洞庭船工‍

溪涧

俩姐妹

三个赶集妇女

少女

蓝衣女

塔吉克妇女

长辫子女孩

补袜子

姐妹情

归途

牧羊女

披长发女子

女人像

俩妇女

长发女孩

半身裸女

女中学生

侧面女子

女孩

女子

詹鸿昌作品·人文风情与风景篇

海湾渔舟

大渔岛

湘西老街

苗寨‍

古镇小巷


山顶

乡村小潞

湘西村寨

开荒地

深秋

塘边木舟

石岭黄昏

独木桥

我住过的村寨

日暮

黄昏

寂静乡村

湘西古镇

山涧

村后池塘

夏收

菜地

八百里洞庭——草垛

后院

清晨

岸边

玉米地

乡情

黄昏

庄稼地

晚归

江南人家

湖滩

湖畔

暮色

洞庭渔舟

皖南老屋

乡村小路

田野

西递村

皖南老屋

江南人家

水乡

斜阳

乡村小路

遥望

詹鸿昌作品·静物篇

秋色

梓子花

两盆花

康乃馨

窗台

静物

静物

满天星

水果静物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
主管: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岭南美术出版社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71

常年征稿、征订,索样报后台留言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林风眠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石鲁高剑父关山月杨善深黄胄关良陆俨少叶浅予程十发杨之光卢沉王学仲于右任高永坚林散之李苦禅刘济荣吴作人赵兽王肇民贝聿铭庞薰琹赖少其赵无极刘文西•东山魁夷•黄云陈白一•蒋兆和潘天寿•钟增亚•林丰俗•关良•吴冠中•杨福音黎明陈炳佳林墉陈新华陈金章叶其嘉徐章林蓝张志祥刘三齐范迪安梁江何婉薇罗寒蕾方楚雄杨尧刘绍荟张闯吴正斌吴山明詹鸿昌司徒绵王琨刘巨德贾博鸿刘其敏贾又福孙洪敏金城黄永玉陈衍宁杨佩璇韩书力王来文叶绿野•靳尚谊•毛焰•李劲堃•何家英•艾轩莫肇生•司徒立•方土•党禺邱大尉杨雪来•廖学军陈湘波刘春潮林峥明•侯一民•冯远•刘小东•刘革郭子良•徐芒耀黄中羊•钟涵王季华于小冬潘鹤梁器奇•曾宪锦•刘国辉•许钦松梁世雄•冷军•梵高•石虎苏华•马顺先•黎柱成•何利荣•崔小冬•徐悲鸿•郭润文•冯少协•周刚•杜滋龄•潘喜良•秦咢生•麦华三•陈丹青•八大山人•区广安•邱健彬•喻钰•商承祚•庄粒•古锦其•施大畏•周思聪•莫奈•文祯非•黎雄才•潘世勋•赵少昂•罗丹•马蒂斯•刘寿祥•黄唯理•唐晓杨沙•丁松坚•吕建军•江沛扬•启功

「致敬经典」专题

吴冠中: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画吧

古锦其:1994-2019,46次深入藏区采风创作
施大畏:超越“小我”,方能出精品
梁器奇:我不想摹写花的外表,我想捕捉她的灵魂
潘喜良:大凡真正的艺术家,都不愿重复自己
杨沙:若要画中人有神,画家先化画中人

「女神节」专题
苏华:以书入画,豪迈奔放,空灵婉约,独树一帜,日见晋境
陈燕侬,一个坦荡又朴素表达自己心灵世界的女画家
贺勤:静有所得
安素惠:用绚烂的色彩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皮祥玲:绘画中透着女性特有的幽静和雅致
张热云:阳刚大气的南国秀女
景丽莉:绘画,意境是诗,画意是词
徐洁:隔离时期的墨迹
林琳:回归温文尔雅,止于至善
陈彬:宁拙毋巧 独舞秋风
3·8妇女节深圳宝安女画家协会致敬英雄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2005年老饼茶(熟茶)100元/盒,点击购买在看的您正在变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